用生物酶催化蛋白質的方法稱為酶法,用生物酶催化的方法催化蛋白質獲得的多肽叫做"酶法多肽"。
酶法多肽一詞早起源于1996年,多肽科學家鄒遠東用生物酶催化蛋白質獲得多肽取得了巨大成功。當年,人民日報海外版對外報道這一消息,引起了世界關注,之后得14年內,中國中央主流媒體相繼將鄒遠東作為中國自主創新的重大典型予以報道,2006年《光明日報》以《鄒遠東與他創立的酶法多肽》為題,連續三天進行了專題連續報道;
《科技日報》以《鄒遠東自主創新酶法多肽》為題用整版8000字的篇幅報道了鄒遠東;新華社新華網、《人民日報》人民網、中央電視臺央視網、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廣播網、中國軍網、中國科學院網、中國疾病控制中心網、《中國醫藥報》、《中國知識產權報》均在突出位子重點報道了鄒遠東自主創新酶法多肽的事跡。酶法多肽為此而叫響、為此而成名。
特點
傳統獲得肽的方法有很多。傳統法主要有:酸法、堿法、電法、人工嫁接法、基因表達法等。但在工藝技術方面,這些合成工藝方法的局限性,是導致其這些合成方法沒有產品的原因。
而酶法在傳統法的基礎上有所突破和創新,適應了低碳經濟和綠色環保的要求。酶法就是用生物酶催化蛋白質獲得多肽,就是蛋白質降解,人工合成的多肽。酶法較酸法、堿法、電法溫和、環保。生產工藝簡易,投資少、見效快,適宜工業化生產,其代表產品有三九蛋白肽、九生牌苦瓜多肽等。
酶法獲得多肽,分子量易控制、產品自身富有綠色屬性、生產出來的肽無苦味、肽分子量小(分子量大都在1000以下)、這些小分子肽不需消化直接吸收,具有動力、載體、運輸、遞質和營養功能,特別是它具有*的活性和多樣性即重要的生物學功能。